新闻动态

news information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深度剖析纸带过滤机工作原理:重力与压力驱动下的固液分离机制

新闻动态

深度剖析纸带过滤机工作原理:重力与压力驱动下的固液分离机制

更新时间:2025-08-11

浏览量:166

  纸带过滤机作为金属加工领域冷却液净化的核心设备,其固液分离过程依赖重力与压力的协同作用。这种复合驱动机制既保证了过滤效率,又能适应不同粒度切屑的分离需求,理解其工作原理是优化过滤效果的基础。
 
  重力驱动的初级分离阶段
 
  重力分离构成过滤过程的第一道防线。冷却液携带切屑进入过滤机的沉淀池后,较大粒度的切屑(通常大于 50μm)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,沉积在池底的倾斜底板上,通过刮板机构定期排出。这一阶段无需外部动力,仅利用固液密度差实现初步分离,可去除约 30%-50% 的切屑,减轻后续过滤负担。
 
  沉淀池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重力分离效果。采用阶梯式溢流结构,使冷却液通过多级挡板逐步上升,延长流动路径的同时降低流速(控制在 0.5-1m/min),为细小切屑的沉降创造条件。液面高度通过溢流口严格控制,确保液体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不少于 3 分钟,使密度较大的铸铁屑、钢屑充分沉降。部分机型在沉淀池内增设斜板,利用 “浅层沉淀” 原理增大沉降面积,提升小颗粒切屑的去除率。
 
  压力驱动的深度过滤阶段
 
  经过初步分离的冷却液进入纸带过滤区,此时压力驱动成为分离的主要动力。滤纸铺设在支撑网板上,形成过滤介质层,冷却液在液位差产生的静压力作用下渗透滤纸,切屑被截留形成滤饼。随着滤饼厚度增加,过滤阻力逐渐增大,液位差随之升高(通常控制在 50-100mm),形成 “自动增压” 效应,保证过滤过程的连续性。
 
  滤纸的选择与压力分布密切相关。加工铝合金产生的细小组屑需选用高密度滤纸(孔径 20-30μm),通过毛细作用增强对小颗粒的截留;而加工铸铁产生的块状切屑可选用低密滤纸,降低过滤阻力。支撑网板采用蜂窝状结构,确保压力均匀分布在滤纸表面,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导致滤纸破损。部分机型配备加压装置,通过气囊或机械加压使滤纸表面压力保持恒定(0.02-0.05MPa),在滤饼增厚时仍能维持稳定的过滤速度。
 
  两种驱动的协同机制与控制逻辑
 
  重力与压力驱动通过时序衔接形成完整过滤链。沉淀池的溢流液精准导入滤纸过滤区,液位控制系统实时监测过滤区液面高度,当液位差超过设定阈值时,触发滤纸进给机构动作,更换新滤纸以恢复过滤能力。这种 “先重力粗滤,后压力精滤” 的流程,使过滤精度可达 5-10μm,满足精密加工对冷却液清洁度的要求。
 
  系统的自动控制确保两种驱动的协同效率。液位传感器将信号传递至 PLC,当沉淀池液位过高时,自动启动刮板排屑;过滤区液位差达到上限时,进给电机驱动滤纸移动,同时切断沉淀池向过滤区的供液,待新滤纸铺设完成后恢复供液。部分机型采用变频调速技术,根据冷却液流量自动调整滤纸进给速度,使滤饼厚度维持在最佳范围(1-3mm),在保证过滤精度的同时减少滤纸消耗。
 
  纸带过滤机的固液分离机制体现了重力与压力的优势互补:重力分离承担粗滤任务,降低能耗;压力驱动实现精滤,保证净化效果。通过优化两者的协同逻辑,可在金属加工中实现冷却液的高效循环,既减少资源浪费,又为设备精度提供可靠保障。